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刘勇利:明确需求 才让设计师兴奋起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05-12

明确需求 才让设计师兴奋起来


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CEO刘勇利专访


    这一次的采风活动一大亮点就是同时实现了市场对接和作品征集,而这两个环节都是在设计师的亲身体检、创作过程中完成的。大赛的务实是这次采风最深切的感受,每一个景点都有对接企业、设计师、承办方三方一同游览、讨论、分析,一个个需求被解决,同时激发出新的灵感。设计师边玩儿边设计,对久在樊笼里的状态也是一个非常舒畅的改善,很多设计师都很兴奋。所以和这次采风活动执行方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CEO刘勇利刘总的对话也就非常明确了,怎么能让设计师兴奋起来?为什么很多大赛都做不到?他和我们分享了他这么多年来在创意产业里的经历和感受。



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CEO刘勇利与视觉中国编辑合影


    视觉中国:这次采风的一大亮点就是同时实现了市场对接和作品征集,这两个环节在一般设计大赛是分离的,所以灵狮这边是怎么想到要用这样的体验方式来做?


    刘勇利:其实灵狮这几年的业务已经转移到创意产业园区这个平台上了,但是其实我们和大赛的资源是相同的。我们园区都是工业设计的企业,整合对接口非常吻合。我们从园区的运营过程中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大赛太多,应接不暇。政府的、协会的、多了就无法保证质量。所以我们就特别想了解大赛的实际需求到底是什么,参加大赛的目的性是什么,设计师为谁设计。参赛手册里面的东西都是技术层面的,而不是市场层面的。现在设计公司都知道是应该为市场而设计,那么如果一个大赛活动没有能让设计师了解到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设计师就会瞎子摸象。最终目的是为了出现一批体现核心思想的优秀作品。采风只是第一步,第二部就是设计怎么去落地,设计师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设计被生产出来,被购买。采风就是想让设计从市场源起,再回归到市场。


    视觉中国:这样的方式会让设计师有怎样的全新感受?


    刘勇利:设计师还没来到海南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自己为谁来设计、谁会来生产、会卖到什么地方去。比如说我们的五指山景区,家都知道五指山的几个字很有名,但是去到里面依旧有旅游商品的同质化和低端化。这一次采风活动五指山景区就明确提出了基于黎苗文化的一大堆需求,有政府需求、有景区运营方需求、还有游客提出的需求,通过我们大赛的管道让采风设计师完全了解。这样的需求是我们最想知道的,虽然说里面的一些需求可能不是设计能用到的,但是能让设计师兴奋起来的东西正是这些从一线来的市场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做设计,再出来的东西就不会走样,就在这个轨道里面良性运行,而非闭门造车。


    作为组织方,我们既要充分了解设计公司的一线需求、工作状态以及参加大赛的心态,也要了解到对接方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做采风活动的驱动力。传统的大赛其实很容易,做出几百件作品,专家选择入围设计然后评选一二三等奖,再搞一场热热闹闹的晚会然后颁个奖就结束了,但是我们重视的是“后大赛时代”,“后大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我们希望这一次这个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有延续性,政府、组织方和设计师都投入了很多,起码要留下一些有市场价值的东西给海南,给中国旅游产品产业一些亮点。


    视觉中国:我注意到这次入选的很多设计公司都获得过红星奖等国内重大奖项,已经是非常知名和顶尖的级别,你们在挑选设计公司的时候有什么考量?


    刘勇利:最大的依据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对接方需求来反观设计公司,谁来参加采访不是看牌子亮和规模大,而是看他设计的专长。比如我们请木马设计公司过来对接海南的英利集团。英利集团是海南最大的太阳能生产企业,木马去年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是和飞利浦合作给联合国设计的一款阅读灯,能满足非洲1000万儿童的夜间阅读。我们就特别看好这样有成功案例的企业,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从我们设计的需求来结合设计的专长和实力来最终确定参加的设计公司,这个门槛还是很高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所有参加的企业都是有成功案例的,有品牌实力的,再就是来的都是资深设计师以上的,企业也很兴奋,设计企业最想接触的平台就是直接和需求方对接。而且完全是低成本,不用花一分钱,非常轻松,只需要专心来做创意,这是他们最喜欢的。

 


    视觉中国:这次大赛的作品衡量标准是怎样?


    刘勇利:我们不仅邀请了比如你们视觉中国主编雷主编这样的创意媒体的专业人士介入到大赛,并且这次大赛有三分之一的评委是来自于直接需求方的,他们是来自企业的,其中有品牌代理商、生产制造商、还包括有旅游社的老总、景区的老总,用这些市场的眼光、管理者的眼光和消费者的眼光来衡量,是绝对有别于专家学者以及设计师来评定作品的高度的。我们评委会的组成非常合理,这是一群综合性的伯乐,而不是单一的伯乐,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这就比任何的评选标准都搞了,同时就保证了我们优秀的作品不会被遗漏。


    视觉中国:海南现在在全力打造旅游岛这样的形象,怎样同时考虑旅游用品的海南特色和国际化的兼顾?


    刘勇利:首先我们要发掘海南特色,这是不可复制的资源,比如海南是唯一一个热带省份、最大的特区、海洋文化和海岛文化非常有特色,同时还有发源于海南成长于海南的黎族文化,这些都是地标性的不可复制的。只有发掘了这些方面才有特色化的保障。比如海南的岛服,大家印象里很便宜,但是生命周期非常短,离开可能就扔掉了,我们这次提出来从黎苗文化摄取灵感来设计岛服,提出了用“遮羞布”的理念来设计第二代岛服。每一个人从飞机落地、踏上海南岛、穿上岛服的一瞬间,不仅是生理上的放松,更是生理上的放松,通过岛服可以让旅客完成角色互换,从一个工作状态转变到旅游者的心态和休闲的心态。理念很重要,这个服装一定是要让你放松的。


    从评委里面你可以发现这次比赛的国际性,有红点奖的评委会主席席朗•纳巴罗、IF总裁Wiegmann等等,都是为了这次大赛保持一个国际化的眼光。我们作品的征集不是完全针对海南岛,我们希望作品来自的区域是综合型的,我们面对工业设计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来征集。再就是我们和香港、台湾和韩国都有往来,不同方向过来的作品都使这次的比赛更国际化。海南是一面旗帜,现在有市场了,但是研发设计、原创是弱点,最终是要有一个服务性的、既能够服务于岛内又能够延伸到岛外的原创旅游产品和装备。希望通过这次高质量的设计公司的推动,这个目标一定可以达到,不过这个过程也是艰难的。


    视觉中国:在灵狮和工业设计打交道的这几年来有什么感受最深的心得和经验


    刘勇利:我们从03年开始和工业设计打交道,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设计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强,大家都有这个体会。温总理和胡总书记先后到这边来,在之前的确没有这么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来关注过这个产业。我们不觉得是来看灵狮的,而是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总在讲,创意产业不能自成体系,必须要向其他行业渗透的,它天生就是一个做服务的前段环节。所以若是做服务那么产出的效果就不是在当下,而是在后期。以前政府和企业不认同设计的最大一点就是,凭什么我要花这些钱买设计,所以早先的设计师很伤心地把设计当白菜卖,在设计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设计师也没有劳动地位,经常是连名称都找不到的,可能你干一辈子都只是工业设计师,它不像其他行业有一个劳动地位的认同,做到某一个地位会有提升。这么多年这一点是最明显的变化,每一次金融危机都让制造企业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设计是要被纳入到企业的刚性需求。08那次经济危机后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同花钱买设计了,设计研发已经被纳入到企业的总的生产成本里了。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非常欣慰的。


    视觉中国: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设计产业,你理想中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刘勇利:从目前整个行业来讲,设计行业还是在产业化的初期。设计企业的业务类型不稳定,接单方式还是按照委托设计为主,能提供整体设计服务的设计企业还太少,现在国内算算就那么几家企业。这个不是要求几百人的公司规模,而是要求你的业务类型和每一个订单的质量。现在至少有50%的企业还在做着设计加工的工作,单很多,单价很低。设计公司为设计死亡线挣扎,一年到头挣得都是血汗钱,企业永远是原地踏步。最近几年有洛可可、木马、嘉兰图这样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必须提供品牌创新,要把自己的服务主动渗透到委托方,而不是按着委托方既定的需求去做设计,要走设计的蓝海战略。设计的本源就是做重构、创新,“奉旨创新”不是创新,如果你帮他“无中生有”,那设计就是无价的。所以我们和汉王合作,和朵唯合作,和飞利浦合作,为什么一单可以到上百万,就是我提供了 CDO式的服务。我们作为你们的首席设计战略合作方,那么我是进入角色层的,我是很有话语权的,这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这次采风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无中生有”,希望能看到很多成功的设计方案,希望挖掘更多的信任,希望越来越多的设计产品能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