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亚太日报 | 智能制造让中国工人分享更多红利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

在广东樱奥厨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年轻的技工陆湘在成排忙碌的机器人前缓缓踱步,为它们编好程序之后,他的工作只剩下巡视、监测。

今年初,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列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在曾经聚集著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珠三角地区,一场以“机器换人”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正在拉开帷幕。在企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产业工人工资增长,积极提升自身素质,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智能制造提升劳动生产率

 

科学界曾预言,智能机器人将在未来完全代替人类工作。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个预言逐渐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在这条水槽智能化生产线上,闻不到刺鼻的粉尘,也看不到成群的工人。一个机器人操作技工,一个搬运工,加上6台机器人,代替了50个工人。

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很多原本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企业苦苦挣扎。向智能制造迈进,向产业链高端攀登成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换人”之后,不仅能缓解技工短缺困境,应对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而且能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创造更大的产能。

广东樱奥厨具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陈从汉说,公司四年前开始引入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生产,员工从当时的6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60人。

“我们的主打产品不锈钢水槽产量不降反升,品质提升的同时,每件产品成本还降低了5元。”陈从汉说。

日前,中国工信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

根据工信部部署,年内将正式启动超60项智能制造试点项目,覆蓋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制造业领域。同时,还将研究制定鼓励智能制造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工资伴随效率增长

“当公司宣布要引进机器人时,我有些好奇,但也有些抗拒,怕应付不来。”高中毕业后,在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工作了16年的邹翠仪说。

为适应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她一边上班,一边进入公司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合办的“松下大学班”学习。一年前,邹翠仪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获得了大专文凭。

现在她担任公司马达部系长,负责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人员管理、成本控制和产品品质,工资随之提高了20%。

“未来的智能工厂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把工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有脑力创造性的工作。”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宇波说。

赵宇波认为,在智能制造的热潮中,中国的产业工人将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更加专注,“工业4.0”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新职业机会。因此,智能制造带来的利远大于弊,大量产业工人将从工业的效率提升中分享红利。

“同样是机器人操作工,有的只会编程,但有的既会编程又能维修排除故障,后者就能拿更高的工资。”陆湘说。他的工资从四年前刚进厂时的每月2000多元,涨到了6000元。目前,他正在就读成人高校,并渴望今年拿到本科文凭。

“这几年来企业技改引进机器人,全区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增长20%到30%。”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张鹏说,“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涨到每月4000多元。”

高素质工人成为中国新优势

在中国,“智能制造”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企业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凭借全员创新,由一家传统纺织厂升级为一家高新科技企业。

“机器人的确能提升效率,但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人。”溢达公司集团卓越工程部总监毛志刚说,“人的素质提升上来之后,可以做更复杂的工作”。在使用机器人的过程中,溢达员工共创造性地设计、生产小配件285款,拥有了183个专利。

溢达公司总经理马伟萍说:“公司花了很多钱举办公开大学,推动人的升级。工人已由一般普工向多技能技工转变。对比集团的海外工厂,国内工厂的生产效率高出30%。高工资的中国工人在溢达是优势。”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家罗震认为,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的确是一个挑战,但这是中国成为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倾向于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看作是实力的表现,是中国迈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产物。”罗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