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电商引领文化消费新思维 维护品牌内容成关键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3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63万亿元,同比增长30.4%。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使许多行业的格局发生着转变,而包括影视、艺术品、出版、演出在内的文化产业在近两年因电商而产生的格局之变尤其明显。

电影

烧钱抢市场渐成常态

据艺恩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观影人次达8.3亿,其中电影票务电商的出票量占比达53%,今年将稳步提升至60%。今年BAT也纷纷入场。“9.9元”、“19.9元”的特价电影票屡见不鲜。眼下线上售票是发展趋势,大众点评、格瓦拉、百度糯米、美团、猫眼、淘宝、微票儿等线上售票平台为争夺市场不断打响价格战。“在市场成熟之前,消费者可能更关注的是价格,而在线电影平台成熟以后,除了价格,消费者还会去衡量各平台的服务标准。”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表示。但是影院自有的会员也会因为低价被流转到在线售票平台上,很多院线会员体系都形同虚设。

在线售票动了院线奶酪

电商不会甘于做打工者,而要插手整个电影产业链。刘建峰表示,票务电商的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大,并希望通过在线售票数量来影响排片、补贴等传统院线的经营范围,想要控制影院,向片方谈合作,从中获得票房分成或宣发费。

目前电商的低票价违背市场规律,全靠巨额补贴运行,但是到底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低价战略看似优惠了观众,但更会降低观众对电影这一产品的心理价位,影响到电影本身的价值,扰乱市场的良性发展,无限制地促销就会变成倾销,如果一旦没有电商补贴观众就会觉得不值得进影院看电影。对影院、票务电商以及观众,都不是长久之计。

院线电商联手实现多赢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认为,“商业合作要互利互惠才能长久,而票务电商为了拓展市场影响到院线生存则势必形成纷争”。票务电商拥有很大的一个数据优势,可以通过电影票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影院合理安排场次,以及帮助片方进行精准营销。

刘建峰表示,院线方面则不仅要建立自己的售票平台和会员体系,完善会员服务,将会员深度绑定,转化成有效购买力。从长远来看,也要保持和电商平台有距离的合作,可以把非黄金时段拿给票务电商,而非被动的售票。此外,有实力的院线也可以选择入股、参与票务平台,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出版

网购已成图书零售主要途径

有数据显示,如今当当、京东、亚马逊三家的图书销售额占整个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占非教材类图书市场销售额的95%,传统书店根本无法企及。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此表示,相较于实体书店,图书电商无需承担店面房租、人力、运营等高成本,图书电商平台能比实体店带来更大的折扣力度,而网络书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起电子商务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包括网站的搭建、用户购物流程的优化以及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等,整个图书电商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另一方面,消费者已经愈加习惯网购方式,因为电商平台的图书售价不仅低,而且物流配送也方便,省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持续价格战造成恶性循环

图书电商之间不断的价格战之争,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利影响。虽然从表面上看低价促销能推动消费者阅读,但低价会挤压产业链上游利润,低价失衡造成整个行业产业链的恶性循环。对于受挤压的出版社、作者等上游环节,也不利于图书内容的更好呈现。

10万种图书“2折起”、“满100返200”等各大图书电商网站的广告铺天盖地。但与图书电商大促销下的热闹场景相比,民营书店则冷清萧条得多,网站低价倾销后,消费者逐渐认可了书在原价上打二三折的“正常”,习惯了低价购书的消费者就很难适应实体店的“高门槛”,这也导致了出版社的艰难和实体书店的倒闭。一位出版人感慨:“书贱伤书,更伤读书人。”

维护品牌内容成关键

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杨文轩强调,尽管网购已经成为图书零售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大众图书消费从PC端向手机移动客户端的转变,如今包括亚马逊、当当在内的知名图书电商平台流量也在一直下滑,相反根据人群特征和喜好组成的社群电商平台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可以成交1.8万套图书。

作为运营商需要适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不要再将目光只放在PC端。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移动电商模式:社群电商,以吴晓波等为主的自媒体人、营销人员。这种电商以场景化营销出售文化类产品;社会化分销,以代理模式靠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形成,传播速度快。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将平台内容维护好。

艺术品

各路资本全面注入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发展迅速的艺术品电商超过了2000家,其中不乏淘宝、苏宁、国美等知名电商。此外,雅昌艺术网、嘉德在线、赵涌在线、大咖拍卖等垂直艺术品电商也不在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艺术品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成为行业大趋势,但目前国内市场尚没有一家艺术品电商企业能够独霸一方。

艺术市场评论家王韬表示,以雅昌艺术网来看,尽管艺术资讯信息门类齐全,是最专业的PC类艺术网站,也拥有大量艺术家和会员,但电商平台像是网站的附属品,并没有做出差异性的特征。而淘宝网尽管有庞大的流量,但靠低价来拉拢客户也并不适合高端的艺术。

大众艺术消费习惯待养成

艺术电商领域真正盈利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只是少数,因为艺术品不是一般的商品,门槛准入较高,也不可复制。如果单纯像天猫、苏宁等电商一样以流量导入艺术品平台,效果不会好,普通大众大多还没有形成消费艺术品的习惯。王韬表示,“懂艺术的不懂电商,懂电商的又不懂艺术”,导致了艺术品电商和艺术行业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深。

微拍全球北京事业部CEO张桨表示,相较线下有实物可以鉴别的条件而言,网上购买艺术品的风险大,而且有些艺术品电商在选择艺术家方面不慎重,扰乱了整个市场秩序。此外,物流售后、行业监管等配套问题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针对藏家需求做动态调整

在王韬看来,如何打造艺术领域的生态圈成为关键,艺术家满足出售需求,藏家得到消费需求,而电商平台也促成销售需求。只有生态圈中的每一环节都满足了,良性的循环机制才算建立,通过此平台交流的各方群体才会达成统一合作目标,并会促进对方增长。

张桨认为,针对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在保证艺术品电商平台专业性的基础上,线上消费必须保证藏品的真实与质量,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取决于平台的专业和信誉。而且,艺术品电商想要做强做大,也要针对藏家结构的变化做出调整,并且保证物流售后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