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解“梦”:殊途同归的文化产业梦想

发布者:中国文化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3-06-17

圆桌嘉宾: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兼总经理

盛智文(Allan Zeman):兰桂坊控股主席、香港海洋公园主席

孙继伟:上海市徐汇区区委书记

黎瑞刚: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是创意故事。

动画生产其实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创意故事,另一部分是制作。

制作是技术层面的,服务器、软硬件都在不断开发和淘汰,更新速度太快。但美国梦工厂做的东西很了不起,他们愿意花巨大的钱和精力去做一些小事,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举个例子,一般的动画片里,山在这个地方,云飘过,几秒钟的时间,不会有人仔细去看。可是他们愿意花几个月的时间,设计一款软件,让云雾和山渗透,然后云把山包起来,再慢慢地飘过去。

不过我觉得,中国人努力又勤奋,即使这种活,没几年也会干好。现在这些软件是美国人的专利,给中国人用,未来我们的合资公司会生产很多新的软件,向美国人授权。这些我都不担心。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是故事。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国人缺的就是前一部分的创意。

梦工厂的故事可能讲得很简单。你看功夫熊猫,就两个元素;《疯狂原始人》就是一个家庭里,想去尝试新社会的冒险者,与家里各种各样的观念与亲情的冲突和交融,包括周边的自然灾难,这个家庭如何来面对。故事真的不复杂,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把故事有机地结合好,渲染好,让你有喜悦有感动,觉得喜欢?其实功夫都不在画动画,而是在前端,讲故事。

在我与美国梦工厂合作的过程中,对此感受太深。过去我们做喜羊羊那种动画片,大半年就直接做成了。以如此快的速度做东西,讲究低成本、相对高产出。但我第一次和卡森伯格谈《功夫熊猫》,他说他做了五年。他说得很好听,“这是我写给中国的一封求爱信”,但实际上,他有商业目的,2003年就在琢磨这件事,因为2008是奥运年,全世界都会关注中国,而做一部动画起码要五年时间,《疯狂原始人》更长,做了七年。写本子两年,电脑里制作三年,我觉得这是一个投入巨大的惊人工程。

美国梦工厂一部动画七千万美金的成本,放在我们这边就是四亿多人民币,如果制作方拿40%的票房,要赚超过十亿才能收得回成本。谁敢来赌这件事情?当然,我们的片子目标不仅是中国市场,而是从全球拿票房。但毕竟电影是一场很厉害的赌博,我们有很多东西和中国影视制作的现实环境在冲撞,和我们作为投资人的底线在冲撞。

东方梦工厂公司成立后,由董事会定夺一些重大的决策性内容。创意故事则由创意委员会拍板。这个委员会只有三个人,就是杰弗瑞·卡森伯格、我以及东方梦工厂的制作总监,一位美国人。之前,大家说创意委员会需不需要在中国请一些了解国情的顾问、电影界的行家。但实际上,电影更多是见仁见智,最后还是由老板拍板,包括你自己的品味和对市场的判断力,你对五六以后观众审美趋向的判断决定了你今天在做什么。

2017年的那部动画片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前年秋天谈判开始,我和卡森伯格也着手酝酿这个故事。那时有七个故事在我们手上,到了今年年初,只剩下三个故事。也许就在未来两个月里面,我们会决定其中哪一个故事投入生产。

孙继伟:文化项目不要过多算账

对于梦中心等文化类项目,我觉得用不着过多地算账。有时候你不算这个账,反而有很好的回报,你越是算账越是没有回报。把一块开发用地,甚至每一块地都拿出去卖钱变现,是比较恐怖的事。因为政府并不是一个公司,政府应该考虑更多长远的、公共的东西。

我们有一个总体的追求,希望把徐汇滨江做成上海最有文化品位、文化气质的滨水岸线,这也是徐汇滨江有别于其他滨江开发的一大特色。徐汇的历史文脉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可,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有多少有钱人、显赫的人在这里居住,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底蕴、特色和内涵。

徐汇这块地是上海工业文明转型的一个象征。过去,煤炭、散货、油料、水泥厂,代表上海工业化初期特色的项目都聚集在江边,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业进行转型,伴着世博会的助力,我的前任花了很大功夫解决了动迁的问题,原来煤油纱的码头得以改变。加上龙华机场的搬迁,徐汇的下一轮开发有了这样一块宝贵的滨江用地。

的确,相比之下,做文化传媒产业不及综合房产开发那么挣钱,我们为什么还要为此做这么多工作?

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无论是黄浦江滨江区域,还是整个上海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一个聚集区,一个传媒产业的聚集区。因为上海的传媒产业发展还不错,但是比较分散,缺少聚集效应。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媒体城,比如伦敦,各个城市都有这样的需要。像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应该有一个传媒港。

第二,到现在,我们集聚了SMG、湖南卫视,以及TVB、英皇影视、嘉禾、尼尔森公司、时代华纳等一批传媒公司,传媒港的特色基本上已经形成。

第三,还是因为对文化传媒产业的长期看好。现在的物质消费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而随着人的生活水准提高,精神性消费会越来越高。虽然影视制作存在风险,但我们还是看重它们的内容;不管传播形式是网络还是其他,内容始终为王。

盛智文:倡导生活方式的购物(Lifestyle shopping)

世界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的商业也要随之变化,这件事非常复杂,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出发点莫过于理解我的客户。世界对他们来说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喜欢什么?然后我试着去设计、去迎合他们的需求。

互联网飞速地改造着世界,Youtube.facebook.twitter们浸入人们的生活,所有事情都因此没有了秘密。我们办一份杂志、设计一座餐厅、商场、剧院,都必须够酷够特别,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我做的所有事都与创造力有关,我拒绝枯燥无趣的工作。

我们正在研究这群客户,研究与他们的工作性质相关的生活方式。在西岸,有湖南卫视、腾讯这样的传媒和互联网公司,会聚集很多在文化创意产业内工作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购物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购物(Lifestyle shopping),可以自由选择,打造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追逐LV和香奈儿们。这样的购物地已经太多了,我们不必再为年轻人建造更多。我理解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我自己的风格。

但生活形态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某种程度上,确实需要给予年轻人消费习惯和时尚感的教育。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时尚的概念总在变化,一年六场潮流,我们自己首先要紧跟上,预见和引领它们。而在教育层面,根本上是以积极的心态,保持对多种可能性的追求。

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但现在在很多大学做演讲时,我会告诉学生,大学能带给你知识的基础;离开大学后,你将进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很多时候,当你遇到问题,想从大学教育里得到解决之道,会发现答案不在那个“盒子”中。这是从我自己的经验里得来的——试着走出“盒子”想问题,设想不同的可能性,学着在真实世界里快速而正确地做决定。